中氫新能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朱佳林。
7月5日下午,以“中國經濟向新而行”為主題的第五屆貝殼財經年會進行到第六場。由山西鵬飛集團承辦的“能源變革中的地方‘氫起’之機”主題會議以山西呂梁為案例,探討地方與企業如何把握“氫”機,打造新質生產力。
來自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先鋒企業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當下氫能產業遇到的問題、優秀的案例、未來的希望。
在以“氫能機遇賦能地方和企業發展轉型”為主題的圓桌討論環節,中氫新能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朱佳林表示,作為一家提供氫源技術的公司,中氫新能主要聚焦甲醇重整制氫領域,另外在甲醇的生熱,以及氫能在小型兩輪車、三輪車等交通工具領域做了很多技術研發工作和產業示范項目。同時,公司還發展出用氫、氫氣儲運、氫發電技術,包括氫能燃料電池,氫內燃發電技術等。
雖然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日益加快,但總體看,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氫能產業生態仍不夠健全,部分重要原材料和裝備仍高度依賴進口,相較于國際先進水平,創新能力還不夠強,規模化應用和產業化發展還存在瓶頸。
針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朱佳林認為,雖然我們在燃料電池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和推廣,但氫能行業仍面臨著顯著的問題,那就是大規模氫源從哪里來,氫能車輛如何便宜、便捷、安全地加到氫氣,這個是產業發展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朱佳林表示,目前,氫能產業從制儲輸運到下游的使用都需要技術創新,這幾個環節不管從成本考慮還是安全考慮,都不是特別能令人滿意。比如說,氫能儲運主要依靠拖車高壓存儲的方式,整個運輸效率非常低,能夠大規模輸氫的管道輸氫技術還面臨管道材料的氫腐蝕的問題等,儲運技術上有非常顯著的技術掣肘。在應用端,氫燃料電池包括膜電極、催化劑等成本都非常高,導致氫能汽車成本比其他類型汽車成本高很多,整個環節都是需要技術升級的。
對此,朱佳林認為,作為全世界甲醇產能最大生產國,我們可以以甲醇作為氫氣的載體制氫,基于甲醇重整分布式制氫,實現氫氣即制即用,不再直接進行氫的儲運,這樣既解決了氫能原料來源問題,又提高了氫能利用的安全性。
而甲醇制氫主要成本便來自甲醇,當前甲醇很多都是源于煤化工,未來我們希望氫變成綠氫,相應的甲醇來源也應該是源自綠色甲醇。如果綠色甲醇通過氫氣和二氧化碳合成生產,隨著未來的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光電、水電等電力成本降低,整個合成甲醇的成本就會隨之降低。那么傳導到制氫用氫等整個產業下游來說,成本也就下降了。
朱佳林表示,基于甲醇2000元/噸左右的成本測算,用甲醇制氫可以實現氫氣價格不超過20塊錢一公斤,這個價格就很具有優勢了。因此,可以通過用甲醇重整分布式制氫方式,真正地實現想加氫就可以便捷、安全、便宜地加到氫,希望甲醇重整分布式制氫模式可以得到大規模推廣。
最后,朱佳林說,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能進一步支持氫能產業和氫燃料電池車輛的發展,讓氫燃料電池車輛和鋰電池車輛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并在加氫站建設管理上盡快明確分工和管理職責。
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Bootst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