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分院和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燃料電池分會在廣東省云浮市聯合舉辦“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高峰論壇”,隆重發布了《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2016)》(以下簡稱《藍皮書》)。
《藍皮書》深入剖析了我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明確了我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在近期(2016-2020年)、中期(2020-2030年)和 遠期(2030-2050年)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首次提出了發展路線圖,并就加快發展氫能產業基礎設施提出了政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氫能利用技術發展成熟,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壓力持續增大,氫能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氫能已經納入我國能源戰略,成為我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戰略選擇。氫能產業基礎設施是發展氫能產業的前置條件,也是消納我國可再生能源結構性過剩的技術選擇,并能帶動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氫能產業基礎設施內涵豐富,主要包括氫源、氫能儲存與輸送、氫能加注及氫安全等。我國氫源資源豐富多樣,包括化石燃料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及工業副產氣制氫等;水電解制氫及變壓吸附提純氫等制氫技術與裝備發展成熟;氫安全技術發展緊跟國際先進水平,高壓氫氣瓶和儲罐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氫能加注基礎設施發展滯后于美國、日本及德國等發達國家,但近幾年來呈現快速遞增趨勢;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標準體系構建完成,積極與國際接軌,標準對氫能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逐步顯現。
據《藍皮書》路線圖規劃,到2020年,我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將取得重大突破。其中,以能源形式利用的氫氣產能規模將達到720億m3;加氫站數量達到100座;燃料電池車輛達到10000輛;氫能軌道交通車輛達到50列;行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到2030年,氫能產業將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產值將突破10000億元;加氫站數量達到1000座,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200萬輛,高壓氫氣長輸管道建設里程達到3000km,氫能產業基礎設施技術標準體系完善程度迫近發達國家水平,氫能與燃料電池檢驗檢測技術發展及服務平臺建設形成對氫能產業發展的有效支撐。
《藍皮書》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全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實施,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神華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及國瑞沃德(北京)低碳經濟技術中心等委員單位共同完成。《藍皮書》以其系統全面的信息資訊及科學嚴謹的分析,將為加快我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的發展提供指導。
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Bootstrap